信 1.

法界學堂第二十週弟子規實踐條目

進度:信 1.

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
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
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
複習:
兄道友弟道恭,兄弟睦孝在中
財物輕怨何生,言語忍忿自泯

一、經文導讀及講解
在《論語》裡講到「人無信不立」,人無信就無法在社會、人群當中立足。因為社會是一個團體生活,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,就會離你而去,你就很難發展。孔夫子也說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」。假如一個人不信,我真不知道還他能做出什麼事來?所以信用對一個人相當重要。
我們來看「信」這個字,它是會意字,左邊一個人,右邊一個言語。意思就是人的言語一定要守信,要言而有信,古代人對言語的態度都是一諾千金,一言九鼎。這個「信」,除了「守信」的意義之外,它另外還有一個含義,就是「信義」。信跟義是結合在一起的,而信義它雖然沒有講,但是都放在人的心中。比方說,雖然我們沒有告訴爸爸,我要孝順你,但是在我們的心中,已經把這個「義」時時守住。「信」還有另外一個延伸意就是指道義、情義、恩義,用現在話講叫義務,也就是做人的本分和義務。從這樣去理解「信」,就可以把它的意思解得更廣。聖人的學問不外乎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,這是最根本,就是先學會做人。
(一)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
做人要言而有信,對自己講出來的話絕對要真的去實踐、去履行。言語也不能挑對象,不是做生意才童叟無欺,應該是對待一切人,只要言出都要必行,不然就要先考慮清楚再答應。所謂「事非宜,勿輕諾;苟輕諾,進退錯」。只要考慮清楚,答應了,就不可以後悔。說話的時候以誠信為主,答應他人的事,一定要遵守承諾,沒有能力做到的事,不能隨便答應。至於欺騙或虛偽的話,更不能使用。古諺云:「人無信而不立。」就說明了信的重要。

(二)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
「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」所謂言多必失,說話不可以滔滔不絕。要恰到好處,該說的話才說,不該說的就不要說。孔子說「三思而後行,三思而後言」,所以言語也要謹慎。在《易經》裡面有提到「吉人之辭寡,躁人之辭眾」。吉祥的人言語少,急躁的人言語很多。更重要的是不要講一些花言巧語的話,故意要討某些人的歡心。
「話說多,不如少」。所以多話不如少話,但是一講話就一定要是好話,都是可以利益別人。所謂講利益語、講柔軟語,讓人家聽了很舒服;要講誠實語,要講智慧語,成就別人。「惟其是,勿佞巧」。如果事實如此,我們就直接講出來,絕對不可以再去找藉口,不可以再去掩過飾非。只要我們有過失,沒有守信,一定要當場道歉,對方也會覺得比較能接受。假如這個時候你又說,我最近很忙,又忙什麼、忙什麼,還解釋一大堆,愈解釋人家心裡愈不舒服。
(三)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
一些欺騙、投機取巧的話或是髒話不要講,小朋友在學校的時候,為了要耍酷、耍帥,言語或行為都會學一些很像「江湖兄弟」才會有的話或舉動,像這些言行都不要去學,以免讓別人對你有壞的印象,自己也會沾染到不好的習慣。
在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名臣叫司馬光。有一次,他跟他姐姐在比剝核桃,結果都剝得很慢。他們家的僕人就跟他說,你用熱水燙一燙就很好剝。司馬光去拿熱水來燙,剛好他的姐姐離開一段時間又回來,看他剝得好順,就說:弟弟,你怎麼這麼厲害,誰教你的?司馬光說,我自己學會的。結果剛好他父親走過去,假如你是父親你會怎麼做?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不經意就把這個忘記了。那可能一開始撒謊,往後就怎麼樣?有一就有二。因為他逞能沒被發現,他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就麻煩。所以他父親當場就跟他說:有多少本事就說多少話,不是自己剝的絕對不能誇大。所以由於父親在他第一次犯錯就給予嚴厲的指責,這是正確的教誨。後來司馬光一生非常坦坦蕩蕩,所以他也曾經講過「平生所為之事,無有不可語人者」。這是結果,我們也要看到原因,是因為什麼?父母正確、適時的指導,絕非偶然。這是逞能的情況。
(四)複習
兄道友弟道恭,兄弟睦孝在中
財物輕怨何生,言語忍忿自泯
1. 不和兄弟姊妹吵架、起口角,若有意見不合時,自己要先認錯說:「對不起!_______,我不應該跟你_______(吵架、搶玩具…等)。」
2. 不和兄弟姊妹計較(誰多誰少、誰做誰不做、誰有誰沒有…等)例如:
a.為什麼妹妹都不用收玩具,我就要收?
b.為什麼哥哥有糖果吃,我卻沒有?
c.為什麼弟弟可以看電視,我我卻要去做功課?
每當計較時心中默念:「吃虧是福, 佔便宜是禍」

3. 兄弟姐妹或同學搶走我的東西,要讓而不爭(財物輕怨何生)。
4. 有人說我的壞話、嘲笑我或罵我時,絕不回嘴(言語忍忿自泯)。

二、故事時間:
(一)徙木立信
商鞅到秦國當宰相的時候,為了建立起法律的威信,就在南門擺了一根木頭,並下令能將木頭移到北門的人就可以得到十兩黃金,但是老百姓從以前就不相信政府,雖然是很簡單的事卻沒有人願意嘗試。後來他把獎金提高到五十兩黃金,有一位年輕人決定試試看,後來果然得到了獎金,之後大家就知道這位新宰相是一位說到做到的人,所以便非常守法,秦國也變得很強大。

1.引導發問:

(1)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去移動這根木頭呢?
(2)為什麼後來這位年輕人願意去做這件事呢?

2.給小朋友的話:
政府的施政要言出必行,尤其是領導人更是不能說一套做一套,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,我們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也要以誠信當作基礎。

(二)季札掛劍
周朝時吳國有位公子名叫季札,一次奉命出使魯國,路過徐國,徐國的國君很喜歡季札身上配掛的寶劍,卻沒有說出口,季札心裏知道,可是寶劍是使者身份的象徵不能隨便給人。等季札出使回國,經過徐國時才知徐國國君已死,他便把寶劍掛在徐國國君的墳墓上,他的隨從說:「徐國國君已死,你何必再把寶劍給他呢?」季札說:「我的心早就想寶劍贈與他,怎麼可以因為他死了就違背諾言呢?」

1.引導發問:

(1)季札第一次為什麼不把寶劍給人呢?
(2)徐國國君已死,為什麼季札還要把寶劍給他呢?

三、常禮舉要(演練活動)
(一)大家來找碴
請學生協助演出短劇,讓學生找找看短劇中有哪些不合乎弟子規的舉動。

1.劇情一(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):
兩個人走在路上擦身而過,不小心碰撞了一下。

狀況一:其中ㄧ個人說:「你沒長眼睛呀!」
老師問學生:「這樣說可能產生的結果?」
(1)對方不客氣的說:「你才沒長眼睛呢!」
(2)對方不客氣的說:「不然你想怎麼樣!」
(3)對方動手想打人。

狀況二:其中一個人說:「對不起,是我走路不小心。」
老師問學生:「這樣說可能產生的結果?」
(1)對方說:「沒關係。」
(2)對方說:「沒事沒事,是我自己不小心。」

老師說明:「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,所以和別人發生衝突時要多說『對不起』,這是最好的平安符,可以減少很多的麻煩」

2.劇情二
阿福向大雄說:「這枝自動筆送你。」
大雄:「謝謝。」
(兩天後兩人大吵一架)
阿福:「我前天給你的自動筆還我。」
大雄:「你不是要給我嗎?」
阿福:「哪有,我只是借你用而已。」
(1)老師問學生:「阿福犯了弟子規的哪一項?」
學生:「凡出言信為先,詐與妄奚可焉。」
(2)老師問學生:「這樣說可能產生的結果?」
學生:「兩人可能再也當不成好朋友。」

(二)說話的技巧
1.少用命令的語氣
請學生到前面來說下述之句子
A:「地上的東西給我撿起來。」(命令)
B:「地上的東西請幫我撿一下好嗎?」
老師:「我們說話時要少用命令的語氣,多用『請』。」

2.少用批評的語氣
請學生到前面來說下述之句子
A:「你怎麼連上台都不會。」(批評)
B:「你上台的時候,聲音可以再大聲ㄧ點。」
老師:「我們說話時要少批評,多給別人建議。」

3.態度要恭敬:
請學生到前面來說下述之句子
老師:「麻煩請過來一下。」
A:「幹嘛啦!」(不耐煩)
B:「老師,請問你有什麼事嗎?」
老師:「我們說話時要態度恭敬,別人聽了才會舒服。」

四、本週家庭作業(躬行實踐)

1. 答應他人的事,一定要遵守承諾,沒有能力做到的事,不隨便答應。
2. 不打妄語騙人,不罵髒話。
3. 複習
兄道友弟道恭,兄弟睦孝在中
財物輕怨何生,言語忍忿自泯
1. 不和兄弟姊妹吵架、起口角,若有意見不合時,自己要先認錯說:「對不起!_______,我不應該跟你_______(吵架、搶玩具…等)。」
2. 不和兄弟姊妹計較(誰多誰少、誰做誰不做、誰有誰沒有…等)
每當計較時心中默念:「吃虧是福, 佔便宜是禍」
3. 兄弟姐妹或同學搶走我的東西,要讓而不爭(財物輕怨何生)。
4. 有人說我的壞話、嘲笑我或罵我時,絕不回嘴(言語忍忿自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