餘力學文 2.

法界學堂第三十一週弟子規實踐條目

進度:餘力學文2
讀書法有三到,心眼口信皆要
方讀此勿慕彼,此未終彼勿起

複習:
將入門問孰存,將上堂聲必揚
人問誰對以名,吾與我不分明
用人物須明求,倘不問即為偷
借人物及時還,後有急借不難

一、經文導讀及講解          

(一) 讀書法有三到,心眼口信皆要

讀書的方法,有三點必須注意到的地方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,三者要確實並用缺一不可,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宣化上人說:「讀書時應該端然正坐,頭腦冷靜,對老師所講的任何課,特別留神,這樣才能吸收知識。讀書有很簡單的方法,就是『三上、三到』」。

「三上」:路上、枕上、廁上。在路上走,一邊在想:「今天老師教我什麼課呢?那個字怎麼寫?那句話什麼意義?」在路上走時,要不停地思惟剛才學習的功課。回到家裏,每天晚間躺到床上,還沒有睡著之前,應該把當天所學的課重新默念一遍,這時候你的腦海裏沒有那麼多雜念,應該很容易記得。在廁上,也不要浪費時間打妄想,還是在心裏研究課本。

「三到」: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。用眼看書,用口讀誦,用心思惟研究。這三到缺一不可。要用冷靜的頭腦分析所學到的道理,才不至辜負老師們的心血和時間。

(二)方讀此勿慕彼,此未終彼勿起

研究學問要專一、專精、深入,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,又想看其他的書,這樣永遠也無法把一本書好好深入讀通。必須把這本書讀完,才能再讀另外一本。

清朝的曾國蕃先生,讀書有個習慣,所謂「桌上不可多書,心中不可無書」,書桌上只擺一本現在要讀的書,則注意力全都會集中在這本書上。古今善於讀書的人都是「一書在手,全本讀完」。我們讀書應有耐心,按部就班,不捨近求遠,平時養成閱讀的習慣,活到老、學到老,就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。

▲引伸

1.平常讀書時要做課前的預習、課後的複習,可以增加學習效果。

2.我們在學習時也可以多利用圖書館,和上網查資料的方式來學習,但切記不要只是找了一堆資料、堆砌資料,卻沒有將自己所找到的資料融會貫通。

我們無論求學做事,都要務實務本,不要好高鶩遠,貪快貪多。「務實」就是慎始敬終,老實用功;若一味追新求異,這一處工夫還未嫻熟,心就又跟了另一處新鮮奇異的東西轉移了,就變成眼高手低,越馳越遠,沒個自己的落腳處。「務本」就是掃除外物,直覓本來;若一味摘枝尋葉,這一腳還未跨出,那一手又被繁蕪瑣碎的事情牽絆了,心思怎能放得開?心思放不開,就落得作繭自縛,越套越牢,終歸心外求法,沒個真正的受用處。

(三)複習:
將入門問孰存,將上堂聲必揚
人問誰對以名,吾與我不分明
用人物須明求,倘不問即為偷
借人物及時還,後有急借不難

  1. 我們要進人家的房間,一定要先敲門,否則很莽撞開進去,對人家非常無禮,所以要先敲三下門。如果敲門後,裡面的人沒有回應,我們要先站在門外等候。到別人的家裡去,要進門之前,一定要先喊一下有人在嗎?絕對不能跑進去逛一逛,否則到時候人家家裡假如遺失東西,一走進來,剛好又碰到你,到時候你就百口莫辯。
  2. 假使有人請問「你是誰?」回答時能謙稱自己的名字,對方才不會弄錯;如果只說「是我」,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。
  3. 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,必須事先對人明講;若是主人不在,或未答應借用,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,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。
  4. 借用他人的物品,用完了或是約定的時間到了,要立刻歸還,以後遇到急用,要再向人借時比較不會有困難,否則對方以為我們弄丟了或佔為己有。

 二、故事時間:

(一)苦練三年的書法家

有一位自認書法第一的書法家,他聽說某地有另一位書法家,號稱「天下第一」,就偷偷跑去看;到了那兒,果然見到有個人在大街上擺了個擂臺,桌上擺著紙張筆墨,旁邊插著「天下第一」的旗子,正迎風招展,彷彿在向來往的人挑戰示威。書法家看了看那位「天下第一家」的即席揮毫,便不聲不響地回去,從此閉門苦練了三年。這三年裏他什麼奇巧的花招都沒有,單單就練畫圓圈圈。整三年裏,他就只用毛筆畫著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圈,一直到他隨手一畫,每個圈圈都是大小相同,粗細均勻的正圓為止。然後他再去拜訪那位始終無敵手的「天下第一」;到了桌前,他提筆一口氣就畫上幾個圓圈圈。

所謂「行家伸伸手,便知有沒有」,旁觀的人還莫名其妙,那位「天下第一」先是瞠目結舌,繼之面紅耳赤,一語不發地收拾了東西,捲起「天下第一」的旗招就走了。

(二)武訓

中國清朝時,山東堂邑有個叫武訓的乞丐。他三歲喪父,七歲喪母,家貧如洗,只得靠行乞為生。武訓深深感受到不識字的痛苦,於是立志興學,嘉惠窮人。他刻苦地省吃簡用,把乞來的錢存起來,數十年如一日,到老年時,真的買到地,把學校辦起來了。他又沿戶拜託窮人家送孩子來上學,再拜託有學問的人來教書。若有老師不想教,他就長跪不起地求他教;有學生不想學,他就慟哭不止地求他學。終於感動了一鄉的人都努力助學、向學;到他去世時,已開辦了三所學校。

(三)華盛頓

在美國早年教育尚未普及,種族歧視又很嚴重。有個叫勃克‧華盛頓的黑人青年,很有志氣;白天他到煤礦裏做工,晚上就去補習學校念書。畢業後,學校看他很上進,功課又優異,就請他當教員。但他並不滿足於一己生活和身分的提昇,他還立志要改善所有黑人的生活品質。後來他借錢買了塊帶草房的地,就招收了三十個學生,創辦起一所黑人小學。他親自帶領學生砍木頭,燒磚瓦,開始蓋教室;又教學生種五穀菜蔬,養雞鴨牛羊,來充實學校的經費。慢慢地,不但生產所得足以自足,學生也在生活日用中學得知識和生產的技術。後來學生越來越多,老師也踴躍前來相助,最後這個學校竟成了世界最大最有名的黑人學校。

有一回,他應邀到愛荷華州某地演講。當晚他正和許多名人在旅館的接待室談話,忽然一個鼓手拿著個大銅鼓進來,一看到勃克,以為他是茶房,就對他說﹕「替我拿杯冰水來!然後再把我的行李搬上樓!」勃克連忙回答﹕「好!好!」等勃克從樓上下來時,所有的貴賓都很驚慌;但是勃克卻笑嘻嘻地說﹕「那位先生給我一毛錢小費,我也收下了,兔得他難堪。再說,這一毛錢,對於我窮苦學生的教育,也是有點幫助的。」他就是這樣以身作則,一生奔走於教育事業,不遺餘力。到他去世時,世界各國的報紙,都在頭版大幅地報導追悼他;有十萬黑人還為他造了銅像,又立了個碑。碑上刻著﹕「他除去了民眾的愚昧;他透過教育和工業的道路,去指導民眾。」

三、常禮舉要(演練活動)

(一)神秘的七

1.唸一串的水果名稱,唸完後請學生說說看剛才唸到了哪些水果?

(1)先唸3個,請學生覆述。(學生很容易覆述)

香蕉、葡萄、蘋果

(2)再唸7個,請學生覆述。(大部分的學生皆可覆述出)

蓮霧、鳳梨、芭樂、草莓、桃子、甘蔗、橘子。

(3)再唸10個,請學生覆述。(能完整記下的學生很少)

香蕉、葡萄、蘋果、芭樂、草莓、柳丁、火龍果、香瓜、甘蔗、鳳梨。

2.歸納:

(1)剛開始時很容易覆述出老師所說的水果,等到超過七個就很難能夠完全答對,心理學家曾統計過人一次最多能記憶的容量約為七個。

(2)最前面和最後面出現的最容易被記住,中間的反而容易遺忘,因為會被前後的訊息干擾,所以在學習時要「方讀此勿慕彼,此未終彼勿起」。

(二) 練習進門禮儀

1.敲門並說:「請問有人在嗎?」(等待一會兒)

2.若屋內說:「請進」→就進門說:「您好!」(若無人回應可再敲一次)

(三) 練習電話禮儀

鈴鈴鈴……

大雄:喂,請問您找誰?(人)

宜靜:我要找     。

大雄:很抱歉,他現在不在家,請問您有什麼事嗎?(事)

宜靜:沒關係,我晚點再打。

大雄:請問您是那位?

宜靜:請轉達宜靜找他,我的電話是        ,(電話號碼)謝謝!

大雄:不客氣!

(四)借物禮儀

1.要等對方把物品拿出來了,才能將物品拿走,不可自行邊說邊拿。

2.要和對方說明所借物品、借物理由以及歸還時間,以讓對方安心。

大雄:請問您可不可以借我  (物品)?我  (時間或做完某事)就還您,謝謝!

小叮噹:好啊!

大雄: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