汎愛眾 4.

法界學堂第二十七週弟子規實踐條目

進度: 汎愛眾 4
凡取與貴分曉,與宜多取宜少

將加人先問己,己不欲即速已
恩欲報怨欲忘,報怨短報恩長
善相勸德皆建,過不規道兩虧

複習:
衣貴潔不貴華,上循分下稱家
對飲食勿揀擇,食適可勿過則
年方少勿飲酒,飲酒醉最為醜

一、經文導讀及講解  

(一)凡取與貴分曉,與宜多取宜少

無論是收取或給與任何財物,最重要的是交待得清楚明白。付出的應當多一些,取得的最好少一點,寧可自己吃虧,也不占人便宜,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並廣結善緣。

▲引伸

  1. 所謂「施比受有福」要當個手心向下的人。如能捨得布施,多給少拿,就能減輕吝嗇的心態,在施捨中就和大眾結交了很多善緣,如果將來你有困難,別人也會來幫助你。
  2. 在家裡用餐時小孩在取拿之間,要觀察長輩或別人是否沒有吃,所以我們要從小養成「多給與,少取用」的習慣,能處處為別人著想是好的德行,也能累積自己的福分。
  3. 養成禮讓的態度就不會處處相爭,家庭會和氣,家族也會興旺。

 (二)將加人先問己,己不欲即速已

任何事情想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(或要託別人做事),先要反問自己:「如果換成是我,我願意嗎?」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,那就要立刻打消這念頭。子曰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因此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,如有不願別人加諸我們自己身上的事,就應趕快停止而不去做。

▲引伸

1.譬如我們要批評別人之前,就要想一想別人是否願意接受我們這樣的批評?

2.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人,往往不能替別人著想。

3.當我們與人有了摩擦或出現危機時,就應反省是否曾經給人難堪,因而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(人際關係不好),要用理智去體諒別人的感受。

(三)恩欲報怨欲忘,報怨短報恩長

受人恩惠要記得報答,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,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。怨恨不平的事不要一直放在心上,過去就算了。別人對我們的恩德則要銘記在心,感恩不忘常思報答,所謂「受人涓滴之恩,當思湧泉以報。」因此報人恩要有長久心。施人恩時則要有平等心,施後要有平常心。

▲引伸

  1. 一個人要能常懷感恩心,不忘父母、師長、眾人對我們的恩德,時時念父母、師長之恩。很多做義工的人每天都滿面笑容,時時想著可以幫助別人,懂得付出的人會體認到自己的價值,內心會覺得充實。
  2. 要感謝斥責我們的人,因為他增長了我們的智慧,要把怨恨的念頭趕快轉過來。
  3. 父母、師長的恩情報答不完,我們要盡心盡力盡我們的本分,讓這些對我們有恩之人都歡喜看到我們的成長。

從前曾子用一貫之理,總括他老師孔子的學說教化,說是﹕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」只是「忠」和「恕」兩個字,就包括一切待人處事的道理了。什麼是忠恕?「盡己之謂忠;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之謂恕」。

怎樣才是盡己?凡事處中,不偏不倚,無黨無私,這就是忠。做任何事既不偏任何一方,也不私己,就是「盡己」–盡自己做人的本份。

「恕」是常常為人設想,愛人如己,存著「人溺己溺,人饑己饑」的心腸。恕道雖是儒家提出來的,但是對恕道的實踐,卻以佛家最為廣大徹底。佛家不但是要平等待一切人,更進一步要平等待一切眾生;不但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更進一步要「眾生所不欲,為眾生除之;眾生之所欲,必施於生」。這就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對一切眾生所厭惡的疾苦,皆感同身受,一律平等為其拔除;對一切眾生所企盼的喜樂,不分緣深緣淺,一律平等愛護給予。

《菜根譚》云﹕「反己者,觸事皆成藥石;尤人者,動念即是戈矛。」人人若能時時反求諸己,事事推己及人,「己不欲,即速已」,自然可以闢眾善之路,更可以濬諸惡之源。

(四)複習
衣貴潔不貴華,上循分下稱家
對飲食勿揀擇,食適可勿過則
年方少勿飲酒,飲酒醉最為醜

1.穿衣服重在整潔不在華麗或名牌,要依照自己的身分、地位、年齡來穿著。並要依自己的經濟負擔能力,選擇合適的服飾。

2.不要挑剔食物的好壞。飲食的分量,大約七、八分飽就可以了,不要過量。

3.年輕人血氣方剛,容易酒後亂性,醜態畢露是最愚癡的行為,所以不要養成飲酒的習慣。

 二、故事時間:

(一)韓信報恩(恩欲報怨欲忘,報怨短報恩長)

漢朝大將韓信在未得志之前,生活很困苦。他常到河邊釣魚,不是每次都能順利釣到魚,所以時常餓肚子。河邊住著一位以洗衣維生的婦女,她非常同情韓信,時常給他飯吃。韓信很感激她,便對她說:「將來我要是飛黃騰達,一定會好好報答您。」婦人聽完後一臉不悅地說:「我是同情你的遭遇,那是希望你報答我呢!」

一次韓信到市場賣魚,有一惡少侮辱他說:「你常佩劍上街敢刺我嗎?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。」韓信就毫不吭氣地爬過去,市場的人都笑他膽小。

後來,韓信替劉邦立下不少汗馬功勞,於是被封為楚王。他想起年少困苦時曾受過河邊婦人的幫助與惡少的侮辱,便賞賜婦人黃金千兩答謝,授與惡少中尉的官職。後來韓信對左右的人說,當日若無兩位恩人,今天不可能會有這樣的成就。

1.給小朋友的話:

我們要學習韓信「恩欲報怨欲忘」、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的精神。

(二)將加人先問己,己不欲即速已

喬琪和莉莉兩個人平時喜歡鬥嘴,尤其莉莉罵人很兇常常會把喬琪罵哭,有一次喬琪提水時跌倒,莉莉看見不但沒過去幫忙反而嘲笑喬琪是笨蛋。喬琪回家後媽媽告訴她,如果你送禮物給別人,別人不要時,該怎麼辦呢?那就自己帶回去。同樣的道理,別人罵你你不接受,也請他自己帶回去吧!

1引導重點

(1)莉莉喜歡罵人的行為好不好?

(2)在你們班上有沒有碰到喜歡罵人的小朋友?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辦?

(3)罵人是一種壞習慣,如果發現自己有這個壞習慣,要如何改正呢?

三、常禮舉要(演練活動)

(一)凡取與貴分曉,與宜多取宜少

  1. 大家來找碴
    晚餐時間,大家坐在餐桌前吃飯。

爺爺、奶奶:「君君,這些都是你喜歡吃的菜,來來來趕快吃。」

(說完兩人挾了一堆的菜在君君碗裡)

君君:「那我不客氣囉!」

(用筷子在每一道菜裡東挑西撿,吃完一口,不喜歡的就丟回盤中,把喜歡的菜整盤吃光光)

2. 請學生找出劇中錯誤的行為

Q:君君的行為哪裡做錯了?

可能的答案:「沒有讓爺爺、奶奶先吃」「挑食」「把自己吃過的東西又丟回盤中」

Q:他沒有做到弟子規裡的哪一項?

可能的答案:「或飲食或坐走,長者先幼者後」「凡取與貴分曉,與宜多取宜少」

Q:如果你是君君,吃飯時你要怎麼做?

可能的答案:「讓爺爺、奶奶先吃」、「幫爺爺、奶奶挾菜」、「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要留給別人吃」。

四、本週家庭作業(躬行實踐)

  1. 不挑食。
  2. 不吵著父母買名牌的東西。
  3. 吃東西前先看看長輩或同學是否有得吃,不要自己喜歡吃就全部吃光光。
  4. 有好東西要與他人分享,不要占為己有。

◎當孩子忘記沒有照著實踐時,請家長不厭其煩地提醒教導孩子。

◎請家長每天以孩子的品性表現作評分。